详情

信息工程学院开展“世界读书日”主题团日活动
发布人:陆小丹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22   浏览次数:47

2025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“通往未来的桥梁”,418日,信息工程学院以“科技赋能阅读,思想碰撞未来”为主题,举办系列创新读书活动。通过“AI书评人”人机互动、跨学科“换书实验”、经典图书分享会等形式,探索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新可能。

人机书评对决:AI能否替代人类阅读。在“AI书评人”活动现场,学生与DeepSeek同台竞技,共读余华小说《活着》。成可同学以“苦难中的萤火”为题,描写福贵“在命运碾压下仍守护人性微光”的形象;DeepSeek则从“生存哲学”角度生成了一篇结构工整的评论。经现场投票,62%的观众将票投给了人类作品。“AI的评论精准但缺少温度”,活动策划者兰相波表示,“这恰恰证明阅读不仅是信息处理,更是情感共鸣的生命体验”。

跨时空“换书实验”,打破学科壁垒的思维碰撞。活动中学生用“非等价交换”方式拓展阅读边界,例如描写北宋末年的《金瓯缺》和描写明末的《白门柳》;量子物理著作《上帝掷骰子吗》与传记文学《苏东坡传》组成“理性与浪漫”组合;《三体》与《论语》构成“未来对话传统”套装。

经典分享会,青年视角下的精神成长。分享会上,跨越心理学、诗歌、文学与哲学的经典著作,成为青年学子审视自我、对话世界的窗口。张晴结合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讲述如何拒绝自我内耗;辅导员兰相波,带来一本《平凡的世界》。他对比了孙少平“掏煤渣也要读书”的90年代,与当代大学生“内耗-焦虑”的生存图景:“路遥笔下的人物从不要‘逆天改命’的爽感,他们教会我——尊严不在于逃离土地,而在于像牛一样劳作,像土地一样奉献。”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分享会,既有理性思辨的锋芒,也不乏温暖治愈的力量,展现了青年阅读的多元视角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思想稀缺的时代,世界读书日不仅是一个纪念符号,更是一面映照文明深度的镜子。信息工程学院以科技为舟、人文为楫,在AI与人类的思想对弈中,在跨学科书籍的奇妙碰撞里,在青年学子真诚的分享对话间,我们看到了阅读最本真的力量——它既是抵御精神荒芜的堡垒,更是照亮未来世界的火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