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奋斗的青年榜样】正步走过的青春,每一步都是祖国的刻度——信息工程学院刘嘉鹏 |
发布人:陆小丹 发布时间:2025-10-20 浏览次数:11 |
昔日训练场,正步铿锵,75厘米的步幅丈量大国威仪;今朝阶梯室,笔杆挺拔,荧屏上的代码勾勒青春新章。2025年9月,曾身披戎装守护国家与军队形象的仪仗兵刘嘉鹏,以“24软件中外332班学生”的身份重返校园,将730个日夜的军旅荣光,悄然装进书包,化作信息工程课堂上的专注目光。 两载淬砺:以毫米之准护大国形象 2023年秋,刚满18岁的刘嘉鹏怀揣军旅梦,踏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。衣领别上大头针,那针尖似“严师”,稍有晃动便刺痛警醒,逼出“站如松”的挺拔;腿上绑起沙袋,那重量如“标尺”,反复踢腿直至步距、高度分毫不差,练出“正步稳”的铿锵。盛夏身着厚重礼服,汗水打湿衣背却不擦一滴、不眨一眼,只为国宾面前的庄重姿态;寒冬伫立长安街头,寒风刺骨仍身姿如铁、神情肃穆,只为礼仪场上的国家尊严。 730个日夜的坚守,四十余场任务的“零失误”,是他交出的军旅答卷。他曾立长安街旁,看外国政要来访,礼炮声响彻云霄的瞬间,才懂“仪仗兵”三字是国家形象的“移动名片”;他曾赴人民英雄纪念碑前,捧花篮缓步前行,低头凝视碑文的刹那,脚步比往常更沉,满心都是对先烈的敬畏;他更难忘2024年9月1日的晨光,作为仪仗队员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,那抹鲜红映着朝阳,“那一刻,所有的苦都成了值得。”2024年寒冬,他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礼兵,肩负起抬花圈敬献的庄严使命。每一次训练,他都要托举着数百斤重的花篮,在凛冽寒风中持续行走一个多小时。尽管手指被冻得通红,但汗水仍浸透了贴身衣衫;手腕因长时间负重而肿胀不堪,每一次弯曲都伴随着钻心的刺痛。然而,他始终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,因为在他心中,这不仅是一份个人荣誉,更是对先烈们为祖国强盛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至高致敬——这份沉甸甸的责任,早已化作他血脉中流淌的信仰。 重返校园:承仪仗之魂破求学难关 “退役前最怕跟不上进度,两年没碰课本,心里没底。”复学第一周,中外合办课程的俄语课件像“沉默的难题”,编程作业的代码逻辑似“缠绕的乱线”,可刘嘉鹏没慌——军旅教会的“分段突破”法,成了他的“解题钥匙”。 清晨6点的操场,他仍迈着军营的步伐,3公里奔跑唤醒活力;回到宿舍,俄语单词在笔记本上“排队”,他像背记队列要领般逐个攻克。课堂上,没听懂的知识点被不同颜色的笔“标记”,如训练中纠正动作偏差般认真。夜晚灯下,编程任务被拆成一个个小目标,他像打磨仪仗动作般,一段代码调试几十遍也不烦。“以前练队列,一个动作要重复上千次才达标;现在学编程,这点苦算什么?” 逐梦新程:凭青春之力续人生华章 如今刘嘉鹏的书包里,课本与笔记本旁总放着一张照片——那是他穿着仪仗礼服、站在国旗旁的模样。课间休息时,他常会轻轻拿出照片,指尖拂过画面里的国旗,“看到它,就想起当年肩上的责任,也更清楚现在该往哪走。”他的目标很明确:大二拿下英语四级,把语言基础打牢;大三参与软件开发项目,让专业知识“落地”。“以前用正步守护国家尊严,以后想靠技术为社会做些实事。”这是他对自己的承诺。 常有同学围着他听军营的故事,他会讲衣领大头针的刺痛,也会说绑沙袋踢腿的酸胀,更会分享“分段突破”的学习方法:“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把仪仗兵的‘标准’用到了课本和代码上。”阳光下,他挽起袖口,手腕上那道淡粉色疤痕格外显眼——那是当年练队列时被大头针划伤的印记,如今成了青春里最特别的“勋章”,见证着从仪仗卫士到校园学子的蜕变,也预示着他将在代码世界里,续写一段更精彩的人生答卷。 从训练场到课堂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“每段征程都要走得坚定”的初心。刘嘉鹏带着两载军旅的荣光与韧性,在求学路上稳步前行,用行动证明:无论站在国宾礼仪的队列里,还是坐在校园的自习室中,认真对待每一个身份,就是对青春最好的回答。 |
© 2025 - All Rights Reserved -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